石家庄园:
墨韵洇染文化记忆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杜 浩
石家庄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百年前,当北京到汉口的铁路修到石家庄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村庄。然而,正是这条铁轨的铺设,改变了石家庄的命运。如今,再提起石家庄,这个名字已成为一个响亮的都市标签。
从张家口园走出后,再往南走,就是石家庄园。石家庄园是否和张家口园一般,将城市的现代元素加入展园展示中?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加快了脚步。
大气恢宏的汉唐建筑出现在眼前,进门的影壁墙上,“墨香”两个字,点出了该园的主题——墨韵飘香。没想到,这个因铁路而兴的城市,竟然蕴藏着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
顺着园内的指示牌走,从路边的石碑,到脚下带着纹饰的地砖,再到一侧镶嵌着石碑的汉碑廊,移步异景。战国时期平山县的中山篆、东汉元氏县的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封龙山之颂等接连跃入眼帘,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中。
战国时期的中山篆呈现了汉字较早的模样,字形修长优美,笔画圆润流畅,像一名秀逸洒脱、摇曳多姿的舞者。“这些字真有意思,是怎么演变成现在的文字呢?”几位游客细细看着,一旁的工作人员随即给出了答案,“大家看,这个‘惠’字,上半部分读‘zhuān’,像不像纺轮上的线团?它指纺锤,是一种纺线的工具。下面加上‘心’,就表示专心致志地用纺锤纺线。由专心纺线引申指‘聪明’,这就是‘聪惠’,后来,‘惠’字被‘慧’所代替。”众人恍然大悟,纷纷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穿过一片竹林,便来到了书法广场。池塘边,一块砚台形状的墨色石头十分惹眼。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仿照书法名家王羲之使用的砚台制作的。砚台后的池塘则被标注为墨池,而墨池,源于“王羲之与墨池”的典故。相传,王羲之小时候练习书法非常认真,每天练习完,就在自家园子的池塘里洗笔和砚台。时间久了,竟把一池塘的水都染成了黑色。
墨池对面,则是和鹿泉有关的,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一整面墙的文字,复刻在青砖黛瓦间,更显古香古色。文字是有力量的,穿越千年,仍然能让人感受到执笔者书写时的强烈情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品位和底气,也是一座城市的独特标识。走完这条书法文化精品路线,让人在欣赏千年古汉字的同时,也更加了解了石家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