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2023/00030288
-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发布机构: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
-
发文日期:
2023-07-07
-
名称: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对政协沧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02号提案的答复
- 主题词:
- 文号: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对政协沧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02号提案的答复
时鸿志委员:
您提出的《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打造运河文化名城》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结合工作实际做出如下答复:
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把全域216公里大运河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优势和资源,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眼全域布局定位,构建完整统一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引领,打破以往条块规划模式,突出全域统筹,对216公里大运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形成了以《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为统领,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6个专项规划为支撑,以《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沧州段)建设保护规划》为指导的全域大运河“1+6+1+1”规划体系。
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彰显运河特色风貌,全面做好科学保护文章。按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要求和大运河活态遗产特点,坚持保护治理优先,不断构建大运河各类遗产保护大格局。一是实施文化遗产分类保护。制定并发布《沧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若干规定》,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文化遗产巡查监管机制。对泊头胜利桥沉船等文物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实施旧城铁狮子保护工程,建设纪晓岚纪念馆,完成青县马厂炮台等文物的保护修缮。制作沧州市非遗电子地图,健全市县两级非遗资源数据库,完成10项国家级、59项省级大运河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二是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制定《“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方案》,严禁在红线之内建设与主导功能不符的项目。落实河长制,全面封堵关闭沿线所有入河排污口。开展跨县断面水质监测,2023年一季度南运河出省界国考断面水质均值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三是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常态化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巡察,彻底杜绝农村、企业污水直接排放和垃圾倾倒现象,沿线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严厉打击河道管理范围内非法取土等破坏性活动。清理运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四乱”,临建违建、残垣断壁全部清除。完成全线河道清淤疏浚,共清淤土方350万方,全部用于地形打造和护坡护堤。实现308公里堤顶路全线贯通,配套建设了城市慢行步道系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沿线8个县(市、区)村庄累计改造农村旱厕39万个,建成5418个小游园、小公园、小果园、停车点,堤顶路两侧各1公里范围内242个村庄全部达到市级美丽乡村标准,农村黑臭水体全部得到整治,实现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四是实施沿线绿化美化提升,对大运河两侧保护区范围内19个村庄和相关企业进行征地搬迁改造,共涉及3819户、1.4万人,腾退土地5142亩。开展沿线补植增绿,2022年以来,对运河沿线补植补绿5979亩,绿化道路183公里,种植乔木28.5万株,核心区绿化总面积累计达45.6万亩。运河沿线已建成运河公园、百狮园等各类生态公园20个,总面积达1.7万余亩。完成运河沿线两堤之间及堤外500米内13.85万亩土地流转,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五是统筹引水调水。2021年以来,实现引水常态化,通过潘庄引黄、位山引黄、东线引江、岳城水库四条引水线路共计引水6.265亿立方米。2023年以来引水2.24亿立方米,保障了运河旅游通航和生态用水。
三、深挖运河文化内涵,发扬运河历史文脉,全面做好活态传承文章。坚持继承和发扬大运河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让大运河文化始终保持充沛的生机活力。一是加强非遗文化传承。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人的传承评估,发挥吴桥杂技学校育人基地作用,让吴桥杂技持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利用已建成的非遗传习所、个人工作室,大力开展非遗传承人技能培训。二是强化非遗传承展示。建成了大运河非遗展示馆,呈现大运河沿线8省(市)非遗项目1022项,彰显出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东光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捷地分洪设施水工遗产展示园对外开放。三是讲好运河故事。编撰出版《大运河文萃》《我们的大运河》等系列丛书,推出了《一船明月过沧州》《大运河上》等舞台艺术精品,杂技节目《龙跃神州》登上央视春晚。编印中国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摄影集萃,举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沧州市非遗购物节。四是扩大宣传交流。参加扬州2022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获选WCCO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2022年12月与河北省文史馆联合组织举办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讨会。拍摄《沧州非遗》宣传片,在央视播出沧州文化旅游宣传广告。在沧州成功举办2023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创新发展大会,发表《后疫情时代运河城市景区复苏振兴与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沧州宣言》。近两年在中央和各级媒体刊发100余篇报道。
四、创新发展思路,突出文旅融合,全面做好合理利用文章。突出沧州运河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亮点,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依托大运河文化带这一主轴,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一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效抓手,2022年以来实施了总投资225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目前,南川楼、朗吟楼完成复建,百狮园、运河公园建成开放。5月26日,以“千里通波、大美运河”为主题的河北省第六届园博会正式开幕,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南川楼文化商街也与园博园同步对外开放。完成中心城区生态修复与旅游通航项目,建成12个旅游码头、6座步行景观桥,2022年9月1日,中心城区13.7公里大运河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实施中心城区运河夜景亮化工程,大运河的夜晚更加璀璨。二是加快景区提质升级。推进吴桥杂技大世界等沿线15个重点旅游景区完善提升。突出运河特色,重点打造吴桥古运河畔、东光森林氧吧、沧县御碑苑、青县司马庄等旅游景点。三是优化沿线产业结构。运河沿线打造了7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建了吴桥县古运河畔等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制定大运河沿线整体种植方案,大运河由南至北初步形成吴桥中药材种植区和红高粱种植区、东光特色林药种植区、南皮特色林果产业区、青县瓜果蔬菜种植区等10个特色产业种植区。四是开展乡村旅游创建。青县清州镇司马庄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青县盘古镇大盘古村和马厂镇下马厂村被评为河北省美丽休闲乡村,河北大司马现代农业园区和沧州印象·大运河农业生态文化产业园被认定为河北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五条文化旅游线路入选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也请您持续关注我们的工作,提出您的更多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