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2023/00030290
-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其他
-
发布机构: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
-
发文日期:
2023-07-07
-
名称: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对政协沧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47号提案的答复
- 主题词:
- 文号:
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发展带建设办公室对政协沧州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47号提案的答复
张志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文化引领驱动作用 助力大运河文化带繁荣发展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大运河文化带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结合工作实际,做出如下答复:
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市工作安排部署,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力构建运河综合保护体系,突出沧州运河优势,发挥区域特色亮点,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实施文农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生态之河、惠民之河。
一、以大运河非遗文化展示馆和大运河非遗文化公园为载体,加强运河文化传承和交流。一是建立文化传承基地。深入挖掘大运河沿线杂技、武术、漕运等文化遗产,建设博施博物馆,建立沧县舞狮、木板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二是创作文化艺术精品。编撰出版《大运河文萃》《御河》《历代沧州文选萃》等系列丛书。三是加强学术研究。积极参与运河沿线组织的研讨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北方最美运河”2021河北省大运河学术论坛。与河北省文史馆联合组织举办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讨会。依托沧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沧州师范学院、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等院校、机构、社会团体等平台,建立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人才库,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推出《沧州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等12篇研究成果。与河北大学签订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合作协议,发挥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研究合作。四是加强交流合作。与扬州、杭州等运河沿线城市建立合作机制,参加扬州2022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获选WCCO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成功举办2023运河城市精品景区合作机制创新发展大会。
二、进一步丰富文化活动载体,讲好沧州故事,打造运河品牌。一是组织主题活动。组织大运河国际马术赛、大运河武术展演、“时代-生活-运河”美术展、大运河摄影大展、“大运·长歌”长幅画卷和“大运河·故乡情”主题歌曲创作、2023沧州市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沧县站)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二是举办运河市集。在南川楼文化街区举办运河市集,市集分为非遗区、展演区、时尚潮品区、美食区、文创区等七大板块,受到广大市民欢迎。三是开展文化宣传。积极开展文化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网站、进军营的大运河文化宣传“七进”活动,在中小学开展以大运河为主题在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运河,热爱运河,亲身体验大运河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三、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历史和文化交融、渗透地域文化的数字化线上体验平台。一是制作沧州市非遗电子地图,健全市县两级非遗资源数据库,完成10项国家级、59项省级大运河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二是创办沧州大运河微信公众号,积极发布、传播沧州大运河相关资讯。开展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宣传口号征集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感、归属感。搭建新媒体矩阵,全方位宣传推广沧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中央电视台、央视频、人民日报、河北新闻联播等传统媒体对我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了报道;2022年微信、微博、头条等新媒体发布相关内容200余篇,阅读量超2000万次;抖音、微视、快手平台发布短视频超100个,总播放量超180万次。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谋划建设数字运河,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打造大运河线上体验平台。
四、紧扣运河文化主题,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运河文旅产业竞争力。一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效抓手,2022年以来实施了总投资225亿元的18个重点项目。目前,南川楼、朗吟楼完成复建,与清风楼一起再现三楼鼎立盛景。百狮园、运河公园建成开放。5月26日,以“千里通波、大美运河”为主题的河北省第六届园博会正式开幕,大运河非遗展示馆、沧州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南川楼文化商街也与园博园同步对外开放。完成中心城区生态修复与旅游通航项目,建成12个旅游码头、6座步行景观桥,2022年9月1日,中心城区13.7公里大运河实现50年来首次旅游通航。实施中心城区运河夜景亮化工程,大运河的夜晚更加璀璨。二是加快景区提质升级。推进吴桥杂技大世界等沿线15个重点旅游景区完善提升。突出运河特色,重点打造吴桥古运河畔、东光森林氧吧、沧县御碑苑、青县司马庄等旅游景点。
再次感谢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支持,也请您持续关注后续工作,提出您的更多宝贵建议。